课堂活动要让学生多思考感悟
在数学教学中,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,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。但是,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“手”动了,“心”却未动,操作多了,气氛活跃了,可思考、感悟少了。
案例(一):《圆柱和圆锥的认识》教学片断。
师: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,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?
生:圆形。
师: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?
生:两个。
请各小组的组长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,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?
学生动手操作反馈:长方形或正方形。
……
在上面的案例中,学生“剪”的方式被固定了(沿高剪开),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(长方形或正方形)。这样学生心里不禁会问:假如沿着侧面任意一条线剪开,会是怎样的呢?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缺少了。这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进行了一回操作,按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,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发现。这样的活动缺乏好奇心的驱使、缺少学生思维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质疑,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、指向结果的,并又能达成一定“过程性目标”的探究活动。所以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。
案例(二):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》的教学片断。
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,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。
第一轮比赛,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。让学生逐步懂得,个位、十位、百位上的数再大,但千位上数小,这个数就小的道理。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,逐步感悟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。
第二轮比赛,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。在游戏的过程中,学生领会到: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,千位上的数相同,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…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“高位”的决定性作用。
第三轮比赛,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。这样,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、全面的认识,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。
本节课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活动中,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、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。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,活动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,正所谓“课伊始,趣已生”。
所以我认为: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要注意它的使用价值,应通过活动,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,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和反思,真正把学习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。所以,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,具有实效性,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数学知识、总结方法、揭示数学的本质。因此应该让数学课堂活动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操作,多一些有效的思考和感悟。
在数学教学中,必要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,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。但是,现实中很多的课堂活动学生的“手”动了,“心”却未动,操作多了,气氛活跃了,可思考、感悟少了。
案例(一):《圆柱和圆锥的认识》教学片断。
师: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,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?
生:圆形。
师: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?
生:两个。
请各小组的组长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,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?
学生动手操作反馈:长方形或正方形。
……
在上面的案例中,学生“剪”的方式被固定了(沿高剪开),得到的结论只有一个(长方形或正方形)。这样学生心里不禁会问:假如沿着侧面任意一条线剪开,会是怎样的呢?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缺少了。这个活动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进行了一回操作,按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,并没有自己的探究和发现。这样的活动缺乏好奇心的驱使、缺少学生思维的探究以及批判性的质疑,而真正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、指向结果的,并又能达成一定“过程性目标”的探究活动。所以类似这样的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。
案例(二):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》的教学片断。
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,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。
第一轮比赛,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。让学生逐步懂得,个位、十位、百位上的数再大,但千位上数小,这个数就小的道理。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,逐步感悟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。
第二轮比赛,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。在游戏的过程中,学生领会到: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,千位上的数相同,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…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“高位”的决定性作用。
第三轮比赛,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。这样,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、全面的认识,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。
本节课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活动中,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、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。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,活动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,正所谓“课伊始,趣已生”。
所以我认为: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要注意它的使用价值,应通过活动,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又能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,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和反思,真正把学习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。所以,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,具有实效性,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数学知识、总结方法、揭示数学的本质。因此应该让数学课堂活动少一些低效甚至流于形式的操作,多一些有效的思考和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