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讲稿内容 |
修改 |
|||||
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(1) |
||||||
学习目标: 1、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,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。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,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,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。 2、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,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,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,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。 教学重点: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学准备:光盘 |
||||||
一、揭示课题 板书: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?(好的办法,技巧……)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。 (板书课题:解决问题的策略) 二、创设情境,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。 (一)解决问题1 1、出示生活场景图,小明、小华、小军星期天去超市买笔记本,看图后你了解了哪些信息?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? 这些信息和问题,你能否用一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? 大家试一试。交流。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?元 (1)列表的方法:
(2)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: 3本 18元 5本 ?元 (3)画线段图(图略) 比较三种方法的共同点:使我们对信息能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。 2、解决问题1:小华用去多少元? 让学生先独立解答,再交流。 (1)根据表格来交流:可随学生的回答,在表格的上面分别增加列名:数量、总价、单价 看第一行,知道了总价和数量,可以先求出单价;看第2行,可利用算出的单价和数量,算出总价 (2)根据线段图,你能否想出别的解法? 比如:18+6×2=30(元) 指出:用不同的方法,可以互相检验,提高我们解题的水平和正确率。 (二)解决问题2 1、提问: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,你能先列表整理吗? 学生在书上把表格整理好,然后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。 交流: 18÷3=6(元) 42÷6=7(本) 或 30÷5=6(元) 42÷6=7(本) 2、比较: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,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 校对以后,让学生观察,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? 三、解决问题 1.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(字典图)。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,然后列表整理,再解答并交流,最后说说解题思路。 借助“15×28”让学生说说简便算法。 2.“想想做做”第2题(购球情境)。 问:读一读老师说的话,如何理解它? 完成书上的表格。并逐一解决。 交流: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?怎么算的? 四、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,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?有什么好处呢? |
||||||
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|
||||||
教学反思:
|
一、教材简析:
教科书 第3~4页及练习1 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。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,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,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。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,既方便学生生活,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。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,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、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。
例题的第二个问题既有趣,又具有挑战性。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,解决并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: 第一步让学生说说“冷水壶的容量”是什么意思,引导他们把“容量”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回归到“能盛的水”的现实层面上,通过把概念具体化再次体会容量的含义。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。为了便于学生区分和表述,情境图里的一个冷水壶是红把手,壶体上刻了花;另一个冷水壶是黑把手,壶体上没有花。第三步通过倒水验证猜想。先在一个壶里盛满水,再把这壶水往另一个壶里倒。或是红把手水壶里的水倒满黑把手水壶后还剩下一些,或是黑把手水壶里的水全部倒入红把手水壶里后尚未盛满。倒水验证猜想这种方法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,并让他们动手倒一倒。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,因为红把手水壶里能盛的水多,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。
第3页例题教学升和毫升间的进率,并在练一练里安排了部分习题。这个内容的教学分四个层次展开: 第一,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、250、500毫升水,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。第二,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,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=1000毫升这个关系。第三,“想想做做”第3题通过几瓶正好是1升的推算,巩固1000毫升就是1升的认识。第四,“想想做做”第4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。第19页第6题制作以毫升为单位的量器。这些制作取材容易,只要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矿泉水瓶或玻璃瓶。制作也不困难,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方法交代得清清楚楚。制成以后就能用来测量各种容器里大约有多少水,学生肯定很感兴趣。这些制作与测量,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。
二、学习目标:
1、认识容量单位毫升,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。
2、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,知道1升=1000毫升。
3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、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。
4、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义。
5、学生感兴趣,这些制作与测量,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。
三、教学过程:
一、了解预习情况:
通过预习,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?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?
随学生回答板书:毫升
学生可能会知道: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;1升=1000毫升;……
二、认识1毫升(完成学习目标1、2)
1、取量筒,介绍: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,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,
2、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,大家数一数,几滴大约是1毫升。
3、通过这个实验,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?
4、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:有时我们生病了,要喝一些药水,(取一药水瓶)读:成人每次喝15~20毫升。问:我没有量杯,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~20毫升药水呢?
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,舀满1勺水,倒入量筒,测得大约是10毫升
指出: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,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?
三、完成练一练1、2(基础性作业)(完成学习目标3、4)
1、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?
第1题看图说说针筒、输液袋、口服液瓶里各装了多少毫升药水,
这些都是真实的数据,不仅让学生知道各个单位有很广的应用,而且丰富了生活常识。
指出: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,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,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。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,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?
2、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,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,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,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,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?
3、完成练一练2。基础性作业)
(1)教师取出容器,学生操纵并回答。
(2)根据各种容器中剩下的空间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升。
四、升和毫升的进率(完成学习目标4)
1、通过说出三个量杯里各有100、250、500毫升水,教学认读量杯上的刻度和用量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方法。
2、通过把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,刚好倒满2次的实验得出1升=1000毫升这个关系。
3、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,知道1升=1000毫升。
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,知道1升=1000毫升。
4、练一练第3题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。(基础性作业)
5、课堂小结
提问: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,和以前学的哪些知识有关?学了有什么用?
实践作业:倒出100毫升饮料,数一数你喝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。再算一算,喝一口有多少毫升。
五、作业设计(回家作业)(完成学习目标5)
1、完成练习1的8、9、10、11.
2、回家练习:用刚才认识的勺子(10毫升),舀50毫升水,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,看看水面各在哪里?
学生自己完成以后肯定很感兴趣。这些制作与测量,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。
六、资源提供
四年级配套教学光盘